琴酒的起源與由來

一起來了解琴酒的起源吧!

用LINE傳送


琴酒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烈酒之一,全世界有飲酒的國家都有它的蹤跡,從奈及利亞街頭的小袋裝琴酒, 到每年熱銷2億瓶的金聖麥格(Ginebra San Miguel,產地菲律賓為其最大消費市場),可見琴酒市場之大。
像高登(Gordon’s)、英人牌(Beefeater)和坦奎瑞(Tanqueray)這樣歷史悠久的品牌,大約十九世紀就已存在,如今更是世界知名品牌,產品快速銷往全球各地。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琴酒最初的發源地不是在英國而是荷蘭。在歐洲大航海時代的16世紀左右,當時蒸餾技術正在歐洲傳播,人們使用穀物做為原料發酵, 而荷蘭人將這些酒做二次蒸餾從而獲得更加純淨的烈酒,也被稱作麥酒 Malt Wine ,那如果在麥酒中添加了杜松子的風味, 那就變成了杜松子酒 Genever ,也就是琴酒 Gin 的前身,(英國人後來將杜松子酒 Genever 改名為琴酒 Gin ) 。

琴酒開始發光發熱的時期差不多是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開始抵制來自法國的葡萄酒和白蘭地,而當時蘭姆酒、伏特加等烈酒還沒普及的時候, 琴酒也就因為他的便宜趁勢而起。此後琴酒也隨著琴通寧 Gin Tonic 的發明還有調酒文化的普及漸漸走紅於各個國家,一直到1920年美國禁酒令開始執行,杜松子才慢慢離開人們的味覺之中~





雖然聽起來不太威風,但琴酒的定義很簡單,就是 「具有明顯杜松子風味」的烈酒。然而,琴酒的類型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複雜世界, 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製作技術與產地。在歐盟地區,法規明訂琴酒必須用酒精濃度不低於96%的「中性」基底烈酒開始製作, 而美國則允許用較低的95%酒精濃度(相當於美式酒精標示190度的酒精純度proof)。 但所有歐洲琴酒裝瓶酒精濃度不得低於37.5%,而美國則是40%酒精濃度(80%的酒精純度)。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模糊地帶在過去十年中為這款烈酒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空間,也令消費者興奮無比,而這個趨勢也必定會狂熱地持續下去。 今日全球的琴酒業面對的挑戰是:在現代的琴酒製造過程中,要如何正確定義「具有明顯杜松子風味」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這取決於蒸餾商的判斷而不是科學測量。

500年來,人們對於琴酒不斷的思考研究、精煉提升,最終演變成現今由杜松子風味主導的烈酒。以杜松為基底製成的藥在1269年由來自達梅的賈科布・范・馬爾蘭特(Jacob van Maerlant te Damme) 所寫的《大自然的花》(Der Naturen Bloeme)書籍當中第一次被說到,文中所說:杜松子浸泡的飲品具有的醫療效果。




但直到1495年,杜松子酒的配方才被紀載於荷蘭一本名為『製作灼酒Making Burned Wine』的食譜中, 「灼酒」在此被當作蒸餾烈酒的名稱,並於後來衍生出『白蘭地 brandy』或水果酒蒸餾液的名稱。書中原始配方採用葡萄為基底, 添加小荳蔻、肉桂、丁 香、南薑、薑、西非豆蔻、杜松和肉荳蔻一同加熱浸泡後,再加入清水或當地啤酒稀釋。

到了1497年,蒸餾烈酒在荷蘭已非常受歡迎,「玉米白蘭地」(korenbrandewijn)這款後來演變成荷蘭琴酒的穀物蒸餾液, 當時在阿姆斯特丹被歸為課稅商品。而「荷蘭琴酒生命之水」(genever aqua vitae)這一款以杜松調味的葡萄白蘭地則出現於 1500年代, 杜松之所以能從其他植物中脫穎爾出,可能是因為它產量豐富,且以藥用特性聞名。

由於歐洲低地國家的宗教動盪,到了1570年,估計有6000名法蘭德斯新教徒帶著他們對杜松味烈酒的熱情遷徙到了倫敦,但到了16世紀末,蒸餾烈酒的原料已從葡萄轉為穀物。
隨著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荷蘭等海權強國紛紛開始建立全球貿易路線,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最後也壯大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
為荷蘭生產的琴酒提供了一個既有的全球分銷網絡,同時也將各種異國藥草、香料與植物帶入荷蘭讓蒸餾商進行試驗。


近年來琴酒浪潮席捲世界各地,除了傳統琴酒大國荷蘭與英國,各大洲的酒商紛紛添購或使用現有設備製作琴酒, 發揮無窮想像與自家優勢,表現細膩的風土層次,風味多變令人驚喜,不僅原料各擅勝場,瓶身設計琳瑯滿目,許多餐廳、酒吧, 甚至連博物館也與酒廠推出聯名款琴酒。
相對其他酒類,琴酒較沒有太嚴格的限制,人們喜愛琴酒,也許是被如同香水似的氣味吸引,又或許是被入喉的百般滋味撥撩,
連美不勝收的瓶身,也可能是讓人忍不住想帶回家收藏的主要原因!

琴酒從古至今與文學、藝術、電影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以冷硬派犯罪作品聞名的黑人偵探小說家Chester Himes,出生於美國南方, 後旅居巴黎,他最喜歡喝的是以琴酒為基底的調酒Tom Collins;作家錢德勒則在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中, 提及真正的調酒Gimlet不該隨便以一些萊姆汁或檸檬汁什麼的,加上琴酒、糖和苦精製成;
而英國作家Will Francis和Stacey Marsh亦將調酒Bronx奉為神祇,而這款以琴酒加上甜與不甜香艾酒及橙汁的調酒,
則堪稱美國禁酒令時期被喝掉最多杯的雞尾酒。
作家Scott M. Deitche基於對調酒的迷戀還因此撰寫了一本名為《Cocktail Noir: From Gangsters and Gin Joints to Gumshoesand Gimlets》的書,足見琴酒在作家心中確實佔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不少電影裡也有琴酒的蹤跡,包括《花神咖啡館》裡安東尼成長過程照片中反覆出現英人牌琴酒(Beefeater Gin)的畫面, 以及《金盞花大酒店》裡心虛的伊芙琳誤飲了友人桌上的水杯,才驚覺是Gin & Tonic的荒謬場景, 當然還有英國作家Ian Fleming在品嘗了公爵飯店的調酒Vesper後, 將這杯調酒寫入他第一本007系列小說《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中,電影則使Vesper蔚為風行。



  • 多款必試琴酒
  • 猴子47琴酒


  • 托本莫瑞琴酒


  • 浴缸琴酒


  • 英人24琴酒


  • 植物學家琴酒


  • 鬥牛犬倫敦琴酒


  • 樹樹Juju琴酒


  • 坦奎麗NO.10特級琴酒
  • 回上一頁
    禁止酒駕 酒後不開車 安 全 有 保 障 禁止酒駕安全有保障
    • 22152 新北市汐止區南陽街120巷30號之3
    • 電話02-2694-2888
    • 電子信箱enjoy609689@gmail.com
    • 免費專線0800-609689
    • 周一至周五 AM09:00 - PM18:00